媒体聚焦 | 泥土和种子的关系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关于泥土的。
11月1日至3日,德国邵宾纳剧院《哈姆雷特》来沪。这部作品不仅是号称“史上最疯狂的《哈姆雷特》”,还从德国运来了4.5吨黑土,YOUNG剧场呼吁观众在观演后带走这些泥土,培育上海的花。
无独有偶,11月15日至17日上演的非洲版《春之祭》,也将把数吨泥土倾泻在舞台上。观众将看到,30多位非洲舞者在铺满泥土的舞台上起舞,直到身上沾满汗水和泥土,展现狂野、诗意之美。
无论是德国的泥土、塞内加尔的泥土、还是中国的泥土,在适宜的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养分的平台上,都能滋养种子破土,开出不一样的花朵,甚至构建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不断孕育新的生命。
今年,伦敦交响乐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摩纳哥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等众多院团不约而同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中国唯一一站。而上海歌舞团《李清照》、上海京剧院《武帝刘彻》、来自内蒙古的舞蹈诗剧《敕勒川》等中国原创作品也选择在这个国际化平台世界首演。在这里,种子和泥土相互依存,也相互成就。
德国邵宾纳剧院《哈姆雷特》
Thomas Aurin 摄
世界名家名团的首选地
艺术节期间,记者时常在各大剧场撞见拖着行李箱来看戏的观众,南京观众赵依然就是其中之一。刚刚过去这个周末,她一口气看了三部戏:德国邵宾纳剧院《哈姆雷特》中国唯一一站、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夜曲:失眠建筑群》亚洲首演、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舞台剧《繁花》新阵容首次亮相。“来一次上海,应看尽看,在各大剧场间赶场有点忙,但一部戏都不想错过。”
从法国夏约宫国家舞蹈剧院《反重力之躯》到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夜曲:失眠建筑群》,再到即将上演的非洲版《春之祭》,今年艺术节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的三部海外作品,均为中国首演。
11月2日至3日
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夜曲:失眠建筑群》
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迎来亚洲首演
董天晔 摄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板演出将上演57台163场节目,境外演出占比约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超过90%。“首演首秀”“唯一一站”成了许多外地观众“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理由。非洲版《春之祭》开票当晚,三场演出就全部售罄,大麦数据显示,39%的观众为跨省购票,有观众评价:“买到就是赚到”“后悔自己只买了一场”。
德国邵宾纳剧院《哈姆雷特》是2008年的作品,观众李然在网上看过完整视频,一直觉得自己“欠一张门票”,因为现场的魅力无可替代。《哈姆雷特》演出前,主演拉斯·艾丁格走进复旦大学,与观众聊起“放下手机”。在他看来,“戏剧鲜活、有生命,人们不能去奢望抓住和占有,只能感受。拿出手机拍照,看似留住那一瞬间,其实失去了它。”在上海结束演出,拉斯·艾丁格想去中山公园附近的酒吧过把DJ瘾,体验魔都年轻人生活。
《哈姆雷特》之后,邵宾纳剧院的《每一个女人》将于11月8日在YOUNG剧场完成中国首演。邵宾纳剧院执行董事托比亚斯·维特说:“我们制作的戏剧非常本土化,来到世界其他地方演出,比如中国,会收到观众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和反馈,这非常棒。”
和奥斯特玛雅导演的《哈姆雷特》一样,“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春之祭》也因“难得一见”而火爆。除了《春之祭》,演出还呈现《皮娜的独舞1971》。年逾八旬的非洲当代舞之母杰曼·阿科尼也将登台演绎她创作的《礼敬先祖》。“80多岁的阿科尼依然在舞台上跳舞,真是难以置信,非常期待。”一位观众说。
几乎在非洲版《春之祭》上演的同时,被誉为“影响了20世纪芭蕾艺术史”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将第四次做客上海大剧院,也是此次到访中国的唯一一站。当代编舞“鬼才”让-克里斯托弗·马约的经典舞剧《驯悍记》进行中国首演,这也是马约获得俄罗斯“金面具奖”的作品。
“正是一部一部难得一见的好戏,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坐高铁来上海看戏。在我看来,好的剧场,好的市场,好的观众,都是舞台艺术发展的土壤。”观众赵依然说,“两周后,我还要来看《春之祭》,到时候见!”
中国原创作品的首演地
11月2日至3日,舞台剧《繁花》第一季以新阵容首次亮相艺海剧院。演员郭晓婷首度加盟《繁花》,饰演姝华。“在高频的影视剧拍摄中,我有点趋于麻木,没有很心仪的剧本,我不想过度消耗自己。演出舞台剧《繁花》,我能够吸收新的养分。”排练间隙,郭晓婷反复翻看剧本和原著,研读批注版《繁花》追溯更多的时代信息,练习上世纪60年代沪语发音,“我想让我爱的姝华在观众心里留下一点印迹。”
“上海是一个有无限可能、但又足够安心踏实的地方。”郭晓婷的话,或许能说明为什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能容纳如此多首演首秀,又有海量观众奔赴上海,只为一部剧。
上海既要做名家云集的码头,也要做创新创造的源头。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首演新作一问世,便能吸引众多目光。作为今年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上海歌舞团舞剧《李清照》备受瞩目。“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会,希望舞剧《李清照》在这个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
上海歌舞团“新国风”舞剧《李清照》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
摄影:叶辰亮
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武帝刘彻》首演在即。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洁借用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话勉励剧组:“充分发挥青年才俊的智慧,自信、自立、自强、自爱,作品要经得起外行人的捧和吹,也经得起内行人的推和敲。”
有了开放、包容的土壤,越来越多充满创造力的新作佳作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诞生。11月16日将在青浦朱家角课植园首演的《精气神共潮生——海派戏曲狂想曲》,京、昆、沪、越、淮、评弹等传统戏曲和摇滚、民谣、电音、爵士等现代音乐彼此碰撞,并将以声光电打造实验性、融合性演唱会样式。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将与青年演员携手,打破传统戏曲演唱样貌。张军说:“演出者都是传统戏曲科班出身,对音乐都抱有与生俱来的无限热忱,这不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段时光,让我们在海派戏曲音符的激荡中一起狂想。”
不仅是上海作品,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创作品都选择在上海首演,比如来自内蒙古的舞蹈诗剧《敕勒川》。《敕勒川》从1500多年的诗歌《敕勒歌》出发,打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长卷。总导演曹晓宁说:“舞者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希望能借身体语言和当代表达,展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畅想,为民族舞蹈现代化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