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新意十足的全球艺术平台,映衬上海璀璨的文化星空

发布时间:2024.11.17

11月17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举行。



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下帷幕。在这艺术的金秋,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的1.6余万名艺术工作者,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用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演出展览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坚持国际性、艺术性、人民性和创新性所带来的骄人数据,为艺术节构筑人类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世界级平台,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支撑,也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增添了又一生动注脚。



01 看浦江奔涌 最喜百舸争流


每至金秋,海内外的艺术爱好者们都会相约黄浦江畔,坐阅千帆共舞。作为文化建设的高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五湖四海、大洋彼岸共赴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外名家名团的“必选项”。而艺术节平台,则是各方艺术愿景的承载首选。


古典乐“天团聚首”,舞蹈界“双星闪耀”

国际名家名团群贤毕至


本届艺术节包罗万象,在呈现上有物有度,含金量十足,是因为整体策划思路有理有据,条理分明的同时注重特色鲜明。秉持创新精神,依靠强大的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本届艺术节主板演出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首展比例达85%的傲人成绩簿上,还开创新地推出了全新的名团合作模式:柏林爱乐和北京人艺的“上海驻演”模式,让“上海主场”声名远扬,像北京人艺在上海,是一次集演出、艺术教育、专题展览、主题研讨会、文创开发、联合党建于一体的驻演“新形态”,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高能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最终,这个新形态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柏林爱乐、北京人艺的全部演出一票难求,所有活动报名踊跃,备受各界人士追捧。这样的创新,溢出效果明显: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德国邵宾纳剧院等名团,都纷纷将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国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也让上海“全球艺场”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艺术节今年依托大数据作出的观众画像也证实了这一点,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约24%的外省市观众、约8%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观众来沪。


也正因如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艺产业的从业者公认为中外文明的“互鉴地”。国际演艺大会参会嘉宾无论是国别的维度,还是从机构数量、含金量,都充分证明了艺术节的行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4天的时间共吸引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专业机构及2000余名业界嘉宾参与;促成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演艺大会开幕当天,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国际演艺协会(ISPA)共建服务演艺行业世界级平台的合作协议在内,13项重磅合作协议被签署,会期内共达成了近600项初步合作意向,整体规模再创新高,平台展示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集聚效应也让艺术节成为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极佳平台。国际对话举办了9场专业对话,聚焦国际演艺市场新趋势、新热点,彰显了艺术节在全球艺场的行业凝聚力、创新力、引领力。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年会,更是体现了全球艺术界人士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迫切期待,在来自白俄罗斯、北马其顿、墨西哥等国家的6家机构今年新加入后,联盟目前已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成员机构,“朋友圈”不断扩大。


国际对话现场照片


众所周知,上海城市精神是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全面诠释了这一精神,又通过自身对全球演艺行业日趋提升的影响力,丰富了这一精神的内涵,以艺通心、链接世界,全球艺术界共聚上海,探讨以艺术为媒介、文化为载体,寻求构建统一性与多元性、艺术发展与文化生态相协调的城市文化发展新格局,从上海出发,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互鉴。



02 引源头活水 浇得百花竞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希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做好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激发国有文艺院团、文博机构、文创企业和艺术家个人的创新创作活力,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艺术节已成传统文化创新创作的“竞技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绽放新彩。艺术节亦是现实题材守正创新的“检验站”。本届艺术节一系列重磅演出分别聚焦高铁研发、乡村振兴、禁毒民警等题材,用创新性的创作思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主旋律题材讲述有了新样本。


艺术节还是创新力量开路探索的“加油站”。上海是改革先锋,创新已写入一代又一代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基因中,艺术节平台同样如此。


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十周年·文旅融合特别呈现“非凡贝多芬——许忠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演绎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创下了国内首次在一天之内马拉松式演完全套9部贝多芬交响乐的户外景观演出记录,成为海内外热议的新话题。


艺术节更是青年新锐培植未来的“孵化池”。新人新作,新地标新表达,艺术节通过“扶青计划”这样的培养扶持机制,链接当下的年轻人和新潮流,既“共同回望来时的路,也共同遥望未来的方向”。


无数院团愿意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当作自身作品的“试金石”和走向国际的“出海口”,是因为这里的演艺市场运作规范、观众艺术素养深厚,而艺术节厚植城市艺术土壤,让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写下了艺术和城市双向赋能的新篇章。



03 处人民城市 感知百艺纷呈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这一理念的首提地,上海的城市管理历来注重以人为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亦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诠释。本届艺术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全市化身艺术大舞台,让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在剧场内外、街头巷尾随处都能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遇见美、感知美。


艺术节全力描绘出一条辉映全域的艺术风景线。“在上海看中国,在上海看世界”,体现在节目规划上,也体现在场域安排上。借助“艺术天空”的触角,今年艺术节的优秀节目实现了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的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观。艺术节的澎湃动力,也推动了优质艺术资源溢出,一路向西,走进进博会的艺术空间、走进新升级成分会场的南浔古镇,让艺术美美与共。


艺术节精心搭建出一座亲身实践的美育大舞台。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众多名团来沪,都在演出之外,下社区、跑校园。学生和观众认真提问,他们认真解答,深刻阐述了“社会大美育”的内涵和意义。“热爱戏剧吧,热爱艺术吧!当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的视野就会开阔,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不同。”各大沪上剧场、各大参演院团、各大知名媒体,也都同艺术节一起努力: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学生们可以与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同台演绎《舞姬》;在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文艺界“74级”名家共聚解放日报文化讲坛,文汇报举办“北京人艺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澎湃新闻还将推出艺术节影响力指数致优榜单。各方共襄盛举,这一方舞台,也越来越大。


北京人艺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


艺术节着意设计出一堂全民参与的机制探索课。上海的观众群体之大、艺术素养之高,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们的交口称赞,幕后的艺术节平台,仍在努力持续扩大艺术触达人群。公益惠民是艺术节长久以来的重要标签,今年艺术节也创新惠民形式,与“2024秋约魔都美术季”携手,优惠票首次推出4组主题演展联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支付宝合作推出出行红包、消费券等,带动周边餐饮、交通、住宿;与年轻人活跃的线上社交平台小红书联手,通过种草分享,将线下精彩纷呈的演出和活动与线上资源打通,营造了一个全城有艺的热烈氛围。最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正在探索运作新机制——通过携手东方国际、上海医药集团成立艺术节艺术时尚专项基金,打造“重大节展+基金”运作模式,为艺术节注入源头活水,提供行稳致远的支撑力;联动光明乳业、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信德前滩等社会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办节”的新思路,让引进剧目更为重磅优质、惠民力度更加广泛、运行机制更加长效。


上海是演出重镇,全年大戏不断,但艺术节平台的集聚效应不可或缺。正因为有艺术节的“高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文化IP才愈加凸显,艺术全产业链的脉络才更加清晰。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上海正在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目标,也正坚决打好创新牌、做好强平台,通过优质艺术资源供给,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开放的艺术视野、更加多元的创新实践,为这座城市输出更为丰沛的文化滋养、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上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